Go语言 | Interface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//1
type I interface {
Get() int
Set(int)
}
//2
type S struct {
Age int
}
func(s S) Get()int {
return s.Age
}
func(s *S) Set(age int) {
s.Age = age
}
//3
func f(i I){
i.Set(10)
fmt.Println(i.Get())
}
func main() {
s := S{}
f(&s) //4
}

这段代码在 #1 定义了 interface I,在 #2 用 struct S 实现了 I 定义的两个方法,接着在 #3 定义了一个函数 f 参数类型是 I,S 实现了 I 的两个方法就说 S 是 I 的实现者,执行 f(&s) 就完了一次 interface 类型的使用。

Go语言中,只要是实现了接口中定义的所有方法,就实现了该接口。也就可以调用接口类型的函数。

也就是实现了鸭子类型。在鸭子类型中,关注点在于对象的行为,能作什么;而不是关注对象所属的类型。例如,在不使用鸭子类型的语言中,我们可以编写一个函数,它接受一个类型为”鸭子”的对象,并调用它的”走”和”叫”方法。在使用鸭子类型的语言中,这样的一个函数可以接受一个任意类型的对象,并调用它的”走”和”叫”方法。如果这些需要被调用的方法不存在,那么将引发一个运行时错误。任何拥有这样的正确的”走”和”叫”方法的对象都可被函数接受的这种行为引出了以上表述,这种决定类型的方式因此得名。

“当看到一只鸟走起来像鸭子、游泳起来像鸭子、叫起来也像鸭子,那么这只鸟就可以被称为鸭子。”

(如野鸭会叫,机器鸭也会叫,叫法不一样,但都可以调用叫的方法)

如下代码通过interface实现了基于类型的多态实现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package main

import "fmt"

func do(i interface{}) {
switch v := i.(type) {
case int:
fmt.Printf("Twice %v is %v\n", v, v*2)
case string:
fmt.Printf("%q is %v bytes long\n", v, len(v))
default:
fmt.Printf("I don't know about type %T!\n", v)
}
}

func main() {
do(21)
do("hello")
do(true)
}